首页 教育新闻 教育资讯

德育是活动着的“最近发展区”

  • 卢志文
  • 2020-04-23 12:58
  • 阅读 2380
分享到:

    作者:卢志文来源:发表时间:2016-06-24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排首位,可实际上,很多人常有“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感觉,我们该如何理解德育以及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层:德知、德识、德行和德性。德知,是“认知层面”的德育;德识,是“认识层面”的德育;德行,是“自觉再实践”层面的德育;德性,是“第二本能”层面的德育。德知是可教的,德识、德行、德性都不是教出来的,需要体验、领悟和反思,需要自主构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欠缺”的个体存在,把他们作为一个被加工和塑造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总是预设一个德育目标,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去选定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就以为学生一定会朝着我们的既定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存在的多样性、内在自主性和发展多元性。

个体的德性养成是整体性的,是与个体对世界的态度和认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课程标准为所有的学科教学都设置了德育目标,这是正确的。新课程强调探索发现和过程体验,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关于学校德育,有这样几点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其一,德育必须师生共同参与。德育不是单向的改变人的活动,不能理解为是一部分有道德的人对另一部分有欠缺的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德育是关系性的,是“心灵碰撞心灵”“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整体的人格和整个的心灵投入其中,并在其中感受彼此的道德冲突和道德进步,德育是对话式和交往式的,不是灌输式和传授式的。学生不是“参加”德育,而是“参与”活动;不是“接受”德育,而是“养成”德性。教师不是“道德权威”和“道德审判者”,而是“引导权威”和“活动的策划组织者”。

其二,德育必须通过活动展开。德育不是一本教材、一门学科、一场报告、一篇讲话,而是“活动”。前者最多只能解决德知问题,后者才能上升为德识、德行和德性。

受教育者不能没有德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德知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德识才有意义。德知是可教的,而德识的形成则依赖于受教育者的内化和体验。只有通过体验,个人才能建立起与世界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才能产生德行,最终养成德性。

强调德育是“活动的”跟强调开展德育活动,内涵并不一样。我们应该注意到,过去我们开展了很多德育活动,却未必体现出“德育是活动的”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学生被动参加、教师包办代替、目标预设强加、方法机械生硬,这样的德育活动,仍然可能是德知的,而不是德行的。

德育也有“最近发展区”。德育以受教育者的“现实发展”作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的“既快又好的发展”为目标,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行塑造,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复杂性、发展的阶段性和多元可能性,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孩子们“跳一跳,够得着”。

2016年5月11日 《浙江教育报》4


上一篇:尊重孩子 下一篇: 浙江发布学校合成材料运动场地“新省标”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