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健康

【阅读】作为老师,孩子到底怎么教——幸福的勇气

  • 壶中心灵驿站 陈思瑶
  • 2022-01-04 09:23
  • 阅读 2502
分享到:

2016年步入教育行业,看了许许多多关于教育的书籍(那时候半年可能看了二十来本,也花了好多钱呢,不过现在这些书好像都是被我送出去了,很多也记不清名字了)。大多都是关于父母怎么教育孩子,很少关于老师怎么教育学生。之前也不是没有找到过,像《第五十六号教室》系列,不打不骂系列,正面管教系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系列,魏书生的书系列,还有很多各个地方推荐的单本。但是总感觉少点什么,就是不是我想要找的那种感觉,好像教了,又好像没有教。

不过,书确实是好书,也是一个引领。然后在《幸福的勇气》这本书中,竟然也出现了关于教育的内容,这是我没有想象到的。这本书还讲了许多其他的东西,就单独挑这一部分来说一说我自己的见解。(这只是我的理解,仅供参考,如果了解真实的内容,还是要自己去看书哦。)

阿德勒所推崇的“目的论”在上一本《被讨厌的勇气》中也都有所提及。就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是有一个“目的”在指引,比如“自伤”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恶作剧”是为了被爱;“发脾气”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诸如此类(这些只是我认为的可能性)。他觉得我们不需要太过于关注过去,而应该注重当下和未来。

 

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点,过去无论怎么样都已经过去,没有办法在改变了,但是现在是在我们的手中,命运其实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我个人会去学习一些神神叨叨的事物,但也是相信着可以改变才去学习的。

在《幸福的勇气》中,有好几个观点,我就想挑其中几个说一说:

第一,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我们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样子,我们应该是“朋友”的关系。所以这里采用了“帮助”这个词。我们要和学生去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他们自立,我们教授知识,是为了让他有能力自己去获得知识。其实书上好像也没有确切的说要怎么做(也可能是我没仔细看),因为他说,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参透,但是,其实有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态度就会有所转变,接着的变化就会接踵而至了。

第二,教育不应该有表扬或者批评。

因为书中提到孩子的问题行为有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恶作剧或扮演无能)、权力斗争(反抗或不顺从)、爱的复仇、证明无能。

表扬就是第一个阶段的满足。


⭕️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表扬? 

觉得自己可能做的不好的孩子,想要被认可的孩子。


⭕️孩子会找谁表扬?

找比自己能力好的人表扬自己。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因为自己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所以需要别人的认可。但是在心底却依旧是对自己的不认可。


如果在班中表扬还会出现攀比、竞争的心态。看着好像学习氛围很浓,但深思,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的呢?这是我们希望培养的人吗?表扬也会拉远师生的距离。或者你可以想一下:我希望被谁表扬?为什么呢?表扬会如何?不表扬又会如何?或许就能有拨云见日之感。

批评就是问题第二阶段的满足。

他没有能力,得不到表扬,但是他希望被关注。他就只能通过恶作剧或者扮演无能的方式来获得关注了。

有人可能会想说:小孩子那么单纯,怎么会想这么复杂呢?但是,这其实是为了之后的生存,这是一个生存的技能,这是从出生之后就会习得的能力。后期的发展只是人为的引导而已。所以他自己不会意识到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但确实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批评就让他获得了,其实也是顺了他的意。

再长大一些,这样的问题就会慢慢忘后面发展,加上青春期生理因素的加持,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是不是有可能在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就切断?

第三,这个行为是针对你的。

我们总会说,“这个孩子这个样子,都是爸爸妈妈惯的,不然也不会如此。”“爸妈都管不住,我们怎么管啊!”这也是我们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性格的问题。(以前我也因为觉得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把我培养成自卑胆小的样子,但后来发现,改变的钥匙一直握在自己的手里。)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却是,在你面前出现的这个行为,就是因为你而出现的,和别人无关。

其实细想也是如此,就我们自己而言,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在父母面前一个样子,在伴侣面前一个样子,在老师面前一个样子,朋友面前一个样子,学上面前一个样子……而且不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呈现了自己不一样的面。那么,于我们自己,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面呈现在他的面前呢?因为我们觉得,这个是最适合的,这个是他应得的或者他只配我这样对待。

再反过来想这句话,是不是就幡然醒悟了。在学生心中也是如此。他故意这样对待你,即使他自己没有这个意识。

那应该怎么做?其实就回到了第一个观点:帮助他们自立,以朋友的身份。我们不是因为他如何对我们而如何对他,要先付出才能有收获。改变他人总是不太可能,但是改变自己的是自己可控的。

当出现问题了,就可以问下自己:如果我是他的好朋友,我会怎么做?这样一问,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有的关系都是为了分离,老师和学生更是如此,那么,为了今后在分离的时候不留遗憾,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所改变。写到这里,好像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分内容在这本书中了。


转载:壶中心灵驿站 陈思瑶

上一篇:【阅读】作为家长,孩子应该怎么管——《不 下一篇: 缙云县职业中专开展全国中职生心理发展状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