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新闻 教育资讯

身教,看不见的力量

  • 浙江教育报
  • 2020-04-23 11:20
  • 阅读 2944
分享到:

作者:王淦生来源:浙江教育报发表时间:2016-12-27

       不少教师在谈及自己的职业时,常常习惯地将自己戏称为“教书匠”。自然,这样说话的人大多不至于把自己抬举到“宗匠”“巨匠”的行列中去,充其量也就是将自己算作“能工巧匠”而已。事实上,在很多人心目中,教师不过就是个手艺人,凭着肚里那点儿墨水和三寸不烂之舌传道授业解惑,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粗听之,这种说法并无太大的不妥,然而细加推敲,“教书匠”之说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偏差:第一,从教育目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的宗旨绝不在于“教书”,“教书”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其终极目标是“育人”;第二,从教育内容这一角度来看,教师也并不仅仅靠“书”来教育学生,“书”固然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或缺的媒介,是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的载体,但正因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物化了的书本在很多情况下会显出它的功力不济来——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常常会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出一种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悄无声息中浸润和濡染着受教育者的心灵,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灵魂。古人所谓的“言传身教”中的“身教”二字所体现出的正是施教者在“教书”这一看家本领之外的一种潜在的而极具“穿透力”的力量。

傅雷先生翻译的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段令人感奋不已的话可以用来作为教师“身教”的注脚:“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影响,绝非靠语言来完成,而是靠精神来完成的……这是心灵对心灵的力量,感受和施与的双方往往都不知道。”常人可以“不知道”这种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影响力,但肩负育人使命的教师就不应当对此懵懂无知了。教师不仅应当“知道”,而且应当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心灵对心灵的力量”,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优雅的言谈举止、虔诚的职业情怀去感染、影响学生,进而塑造学生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教育工作者在“修业”(即钻研教育理论、教学业务和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之外,最大的任务就应当是“修身”了。甚至这“修身”的任务应当放在第一位。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教育秘诀,并且时时注意反省自己:“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古今中外,全社会对师德的要求都近乎苛刻,其原因也就在于人们看到了教师的人格、精神对于下一代的巨大影响力。由此看来,教师这一职业自有它的特殊性。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外,还得精心修炼自己的精神人格、举止言行,以保证自己成为学生的“师表”和“楷模”。单从这一点来看,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确实不过分——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修业修身,对得起这“光辉”二字了。


上一篇:好教师要学着“荤素通吃” 下一篇: 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

用户评论